都2023年了,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一个“非法”的科学中心?

日期:2023-02-10 17:03:45 / 人气:246


2022年2月,学术数据库Sci-Hub开始公布月度文献下载统计数据——在任何时候,中国用户在该网站的论文下载量都位居世界第一,是第二名美国的近5倍。
2023年1月使用数据|图片来源:Sci-Hub
中国用户和Sci-Hub的关系在2020年的一集升温。当年5月,Sci-Hub的创始人亚历山德拉·赫尔巴赫(Alexandra Herrbach)在网站首页添加了一张GIF动画:画面中,她挥着手,穿着一件印有“Send”字样的衬衫,面带微笑,肉肉的脸。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。知乎上Sci-Hub左下角挥手的神秘女子是谁?相关回答收获了数万个赞。
之后,数千封邮件突然涌入艾尔巴金的邮箱,其中一些邮件“非常冗长和详细”。
中国用户亲切地称Sci-Hub为“鸟”,称Elbajin为“学术女神”。在最近的一次更新中,Sci-Hub将logo beak的钥匙变成了镰刀锤子。但看似和谐的关系背后,却是各自深深的困境——艾尔巴金不断被美国和印度的出版商起诉;中国的研究人员“早就认识了”。
中国科研人员在热情拥抱Sci-Hub的同时,也响应学术开放的口号,探索出一条秘密通道。
建造另一艘船。
一战成名的故事始于程序员论坛ycombinator上的一个帖子,简单直接:SCI-Bay:Google Academic和Sci-Hub的结合。附上该网站的链接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“这太棒了!”来自脸的赞带来了访问量的激增,网站日活跃人数达到2万多人,分布在世界各地。
维基百科将Sci-Hub定义为影子图书馆,一个绕过出版社付费墙向公众开放文档的在线数据库。Sci-Bay(意为科学海盗湾)是一款与Sci-Hub高度相似的工具,被很多用户视为后者的“升级版”——Sci-Hub只能使用DOI号查找论文,而Sci-Bay则允许用户使用关键词进行搜索。
图片来源:pixabay
相对于Sci-Hub和Elbajin的高调,Sci-Bay的来历是个谜。“有人知道科学湾的创始人吗?”2018年3月,为《大众科学》、《科学美国人》等媒体撰稿的美国记者Ian Graber-Stiehl在一个技术论坛上寻求帮助。不久前,他刚刚在The Verg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Elbajin的深度文章,试图赢得这场战斗。他说,“据我所知,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期刊编辑希望尽快在Sci-Bay上做一个报告。”
5年后,东宁再次回忆当时的情况,依然觉得不可思议。他不是互联网创业者,也没有为了盈利而创建Sci-Bay。这个网站唯一做过的推广就是那篇帖子。
他看到媒体四处打听,想了想,考虑了各种风险,决定不露面。到现在为止,几乎没有人知道那个平台背后的运营者来自中国。
东宁属于国内最早接触Sci-Hub的人。在他的印象中,Sci-Hub的用户爆发期是2016年。那一年,白嫖三年后,他开始考虑改进Sci-Hub。作为材料领域的学者,他知道研究人员的需求。他们希望在查阅文献的同时对比期刊信息、主题和影响因子,在浩瀚的论文海洋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那一篇。
他将Sci-Bay和Sci-Hub之间的关系定义为升级而非竞争。他认为,如果成功,Sci-Hub也将是受益者。“否则随便下载一个文件,都会给Sci-Hub的服务器造成很大压力。”
“升级”需要的主要技术是Python编程,他当时也只是一知半解。但很快他就在开源平台上找到了Google Academic的代理工具。他把两种功能整合在一起,像乐高一样拼起来。仅仅一两个月后,一个类似Sci-Hub的具有检索功能的平台就形成了。
就像凭印象坐船,里面全是临时的废旧物资。网站一上线,一般两个小时就崩溃了,只能手动重启。东宁回去学架构和服务器知识,不停的给船打补丁。
但仍有数千人登上船,摇摇摆摆地走向对岸。上线一个月左右,这个工具的访问量已经增长到每天近万人。为了提高技术,实现用户交流,东宁还组建了一个2000人的QQ群,没几天就爆满了,还得找些志愿者和他一起维护。
后来他把这些功能都聚合到一个网站上,模仿一些技术论坛的中文社区,建立了一个基于Sci-Hub的网上社区。
Sci-Hub及其在中国的粉丝。
事实上,中国庞大的用户群一直在对Sci-Hub的运营模式产生持续的影响。
2013年,Sci-Hub创立后的第三年,迎来了中国用户的第一次爆发式增长。发现这一点后,Elbajin暂时屏蔽了来自中国的访问,以防止网站崩溃。然后她测试了限流的方法——有一次,用户在找论文时要“排队”才能进入。
在此之前,Sci-Hub采用的是“下载即烧”的模式。如果没有知识库,文章会在用户下载六小时后自动删除。来自中国的请求的疯狂增加使得这种模式无法继续,于是Elbajin转向从页面中提取DOI,并将用户重定向到更成熟的文献数据库LibGen。
2013年下半年,LibGen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存储问题,大约有4万篇论文丢失。Elbajin决定发起众筹,购买硬盘,并建立自己文件的副本——这使Sci-Hub更接近今天的样子,一个包含数千万篇论文的庞大知识库。
2021年8月,Sci-Hub接收捐款的账户被封。在用户的要求下,Elbajin在支付宝上开了一个账户。随即,大量捐款开始涌入。至于收到的具体金额,Elbajin表示,支付宝的提现限额是每年3万美元。达到极限后,她没有积极进行统计和收集。
但总体来看,2021年Sci-Hub收到的所有捐赠中,来自中国用户的捐赠占30%至50%。
很多用户都来信希望网站能增加中文选项。对此,Elbajin在几个月前的一次更新中给Sci-Hub增加了这个功能。
一起打游击战
围绕Sci-Hub有一个现象。每一次被禁和被起诉,只是让它更出名,得到更多的支持。这反映了其在舆论上的上风。
2015年6月,爱思唯尔(全球最大的出版商之一)对Sci-Hub提起版权诉讼,让被告名声大噪。然而,这起败诉也导致Sci-Hub失去了在Sci-Hub.org的域名。从此进入了游击战、不断搬家的状态,用了不同的后缀如。交流。木卫一和。复写的副本
到目前为止,它的官方域名已经换了好几次了。最初,Elbajin依靠Twitter作为一个窗口,随时向用户更新最新的域名。2021年,Sci-Hub的多个推特账号相继被封。
2022年11月,同为影子库的Z-lib域名也被美国司法部查封,引发广泛不满|图片来源:bleepingcomputer。
因此,几乎所有的Sci-Hub中文社区最初都聚集在一起,目的很简单,就是为了获得Sci-Hub的最新地址。
YoviSun就是其中之一。起初,他根据个人兴趣建立了一个网站,实时更新Sci-Hub的可用URL链接。为了弥补部分用户无法登录Sci-Hub的问题,他还建立了一个QQ群。登录不了网站的可以在群里求助,总会有热心人伸出援手。
终于在2020年,这种模式诞生了一个非盈利的科研平台“科研链接”。“科学属于全人类,不应该有任何障碍。”在平台的介绍中,YoviSun写道,“每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都更有可能跳得更远。”
对于有资源的人来说,别人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文档,点点鼠标就能获得。阿来是科研交流的热心志愿者。据他粗略估计,对于一个明确的求助请求,他的平均反应时间只有20秒。
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,他的求助申请已经达到两万多次。也就是说,2万篇需要的论文被搬到垄断出版机构的围墙外,送到求助者的手中。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,他的活动让他在网站的帮助名单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。我们想帮助排名前十的人看到一些网站的内部数据。他发现科学研究每天帮助一万多人。
在一定程度上,阿来将此视为一种互惠投资。“我不会一直待在权威学校,所以我现在可以帮助别人,以后也让别人帮助自己。”
起初,科研链接和Sci-Hub的功能严重重叠,但事情在2021年达到了一个分水岭。
2021年,Sci-Hub在印度再次遭遇大规模诉讼,随后停止上传新论文。同年9月,为了庆祝成立10周年,Elbajin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论文上传,但最新的论文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。几乎所有基于Sci-Hub的索引平台也受到牵连,可下载论文将停留在2021年。
此后,点对点的科研互助模式显示出优越性,平台活跃度骤然上升。
科研继承了Sci-Hub基因的原始部分:互助精神。
付费墙绕过出版社是违法的,但是用自己的账号给朋友写论文怎么样?十个怎么样?一百篇呢?一百万篇文章呢?
截至1月29日,据其官网显示,Sci-hub收录论文数已达88343822篇,覆盖了95%以上的主要科学出版社。
外界一直很好奇Sci-Hub庞大论文的来源,Elbajin只透露了一点点相关信息:早期很多账号都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授或学生,他们自愿提供用户名和密码,直接发到她的邮箱里。Elbajin记得有些文件和密码是与中国学术论坛的科研快报(expaper.cn)合作获得的。
对许多人来说,这可能就像在朋友之间共享哔哩哔哩或网飞账户一样。

作者:博定宝娱乐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博定宝娱乐 版权所有